從電影《黑暗騎士》看人性善惡

男主角克里斯丁貝爾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演員,最早開始會注意到他,是看了他小時後主演的《太陽帝國》Empire of the Sun,這是史帝芬史匹柏執導的經典電影之一,史老伯最擅長拍出天真童真與世故成人的對比,在異邦戰亂中求生存的小男孩,到戲末已經失去那個年齡的自己,用冷漠的雙眼看著迎接他的父母…克里斯丁貝爾的演技在小時候已經不得了,也讓我更關注後來他演了那些電影,有空就追來看。

《蝙蝠俠》每個系列我應該都看過了,不同於提姆波頓(附帶一提,我很喜歡提姆波頓的《斷頭谷》)的華麗、卡通化,後來兩部由克里斯多福諾蘭(Christopher Nolan)導演的《蝙蝠俠》都更接近現實,人性矛盾、內在衝突被放大來做戲,其他炫誇的特效都變成了加味的小菜,真正好吃的主菜是要從整個劇情裡品嚐。

大概是去年或前年,我看了《蝙蝠俠-開戰時刻》之後,內心有股悸動久久散不去,這部電影上映時就強調重點在於描述蝙蝠俠內心掙扎,我沒想到真的那麼好看,觸動了我的心,因為好萊鄔的大片多以特效當噱頭,砸錢換賣座,不是很吸引我,但是,我衝著克里斯丁貝爾、看在這位演技派帥哥的面子份上(XD),看了這部電影,讓我很慶幸沒有錯過它。也聽說,有些人看了不以為然,就像同個導演執導的《黑暗騎士》一樣,有些人看完覺得動作戲太少,不夠精采。這麼一部好片就是會有兩極化反應,因為一部融入太多劇情、內心戲的動作片,好像就減少了動作場景,不夠味。不過我認為,《黑暗騎士》比《蝙蝠俠-開戰時刻》更精采,更為成熟了,在各種衝突(就是動作場景啦)之中呈現善與惡的一線之隔、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的糾結矛盾。

(接著,以下有雷!!!不想踩雷請勿入^^)

例如小丑計謀讓兩騪船分別乘載著一群市井小民和囚犯,要脅他們選擇是否要引爆另一騪船以求活命自保,完全讓人性來進行這場慘忍的生存遊戲。(打個岔,其實可以看看北野武的《大逃殺》,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、利用求生意志造成的互相屠殺,預視人性的醜惡和可悲。) 不過這個橋段是在電影後半部最高潮的時候,當你歷經前面已經太多人為了正義而犧牲、被惡勢力與金錢操縱的無奈後,這兩騪船,選擇了不引爆對方…好像,讓觀眾真的看到人性還有一線曙光。

善與惡,就在一念之間了。

小丑和蝙蝠俠最大的對比,就是有無「原則」。小丑不照牌理出牌,他只看人性怎麼展現就怎玩,反正他什麼都沒有,也不怕失去什麼,更不用在乎原則。小丑的出現,可能稍微打破了蝙蝠俠以往認為的「犯罪一定有動機」的原則。蝙蝠俠的真實身分就是有錢人,豪不考慮的砸下重金、隱瞞他研發部門的心腹福克斯(摩根費里曼演出),打造了破壞市民隱私的聲頻監視系統,監控了所有高譚市民的手機通訊,找出了小丑所在地。蝙蝠俠破壞了原則,福克斯完全不認同這樣濫用高科技,對他質疑。不打破一些堅守的規矩(或道德),是抓不到小丑。

幸好蝙蝠俠,也就是布魯斯偉恩,還是有最後堅守的一道原則,沒有失控。和他做對比的,就是新角色,高譚市的新任地方檢察官─哈維丹特,他徹頭徹尾的正義形象,是布魯斯的寄託,可惜被小丑惡搞後,毀容的哈維丹特棄守了向善的原則,邁向惡的道路。兩個只能選一個─從《蝙蝠俠》到《黑暗騎士》─這篇網誌寫得很貼切,丹特是白騎士,蝙蝠俠就是夜晚出沒的黑騎士。最後布魯斯為了維護丹特的正義形象,替他背了殺人黑鍋,願意被社會大眾唾棄、攻擊,他說:「詛咒我,放狗追我,這都是必須的,因為有時候事實是醜陋的,向那些高要求的市民隱瞞,是為了不讓人失去信心。」接著,他騎向了黑暗。

哈維丹特是很有趣的角色,甚至很像你我。他在沒上任檢察官之前被警察戲稱為雙面人,不如他外在形象那麼正義。其實他那正義感,如果錯用了,反而會傷害他人,有些優點是一種雙面刃,可能存在我們之中,就如同他最後的失控殺人,不是為了他自己,其實是為了他心愛的、被小丑害死的瑞秋,可以說他是為了正義而殺人,可是,殺人這行為本身就是錯誤的,惡的,對照蝙蝠俠最後逮住了小丑,卻只是把它吊在空中並未殺他…

如果你我都有這種正義感,實行之前,請多思考一下,就像最近看到關於放生的報導,其實不同物種放到不適合的環境,只會加速牠們死亡,或是,害得原生物種受到生存威脅、絕種,那麼原本的善,已經變成了惡。

分享出去吧!
Marie馬力
Marie馬力

身兼兩職的自由工作者,自由接案網頁設計,同時協助影音創客數位行銷。目前以架設WordPress網站為主,並為老客戶提供解決方案。偶爾演講與教課。歡迎訊息洽談或來信:mary@marygeek.com

文章: 141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