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晚,我們聊了許多事

cestmarie.com-rabit2

好幾個不同的夜晚,不同的朋友,喝著茶與咖啡,我們聊天,傾聽彼此的故事,對彼此的遭遇多了份理解。

無題也無言

趁假日和幾位有趣的朋友聊天,一個有通靈體質,一個傾向相信理性,針對我的問題,有不同的意見,但是他們都尊重彼此的說法…因為,他們是夫妻倆。

話說幾個月前,為求身體健康,朋友A帶我去一個佛教寺廟拜拜,他透過自我催眠和所謂的上師對話,要我每月都去拜一次。然而,第二次發生了一件讓我不愉快的事情,機緣巧合下落單的我,在寺廟遇到一個疑似精神異常的女子糾纏。雖然最後沒發生什麼事情,依然讓我心中有疙瘩:為何我來這廟拜拜卻遇上這種鳥事?我並沒有被庇祐啊!下一秒,我卻警覺:如果我寄託神佛,將來再次遇到鳥事,我會責怪祂們,恐怕未來都會把對錯都關聯到祂們,漸漸忘記了我對於自己的責任。於是,我再也沒去拜。

後來得知朋友A想成為先知,被開了天眼等等…我喜愛理性,也不排斥這世界上確實有許多無法用科學證實的事情,只是沒想到他投入得那麼快,恰好在他投入之前,因為細故有些爭執,以我的立場而言,會認為他太我執,聽不進去我的建議,或是說,他誤會我在要求他配合我;最後,我丟下了一句話給想要依靠未知神力來幫助他人的他:「如果無法愛自己的親友,又怎麼去愛別人呢?」

和那夫妻倆暢談後,充分吸收靈性與理性不同立場的看法,我百般思考,歸納出我的疑惑:那份愛,是出自於要解救眾生,還是為了「證明我的存在價值」?

我相信理性,是因為凡事求一合理的懷疑後才會促使人們去思考;理性不是要證實事情的對錯,不是教條,只是求一份理解。我想起過去一件社會新聞,那些大學生辦理休學,投入販售健康食品的工作,家長紛紛氣炸,向媒體投訴自己的小孩被老鼠會洗腦。新聞畫面上,那些大學生激動地哭著:我們不是做壞事,只是想把健康推廣出去,這是要救世人的啊!這些可憐的大學生,真的是愛他人,不是為了證明自我價值嗎?愛,應該不分大愛與小愛,會有大與小的差別名詞出現,恐怕是為了刺激人們嚮往更「崇高」的理想而不得不放棄別的事物,結果卻是讓一個人開心的同時也讓另一個人心碎。

補不完的坑洞

《鑽石途徑》一書中,有提到所謂的坑洞理論,如果我們執著在世俗身分(作者是認為那是本我的表象=假的),不管追求什麼車子、房子、地位等等,都容易感到不滿足。填洞永遠只是暫時之策,除非我們明白那個洞的存在,理解它,願意讓它空著。最好的例子就是男女交往。我聽過幾個故事,都是當事者太痛心於戀情逝去,既忘不了過去又無法忍耐空窗而不斷和它人交往,這就是最明顯的補洞。結果,補了也沒用,心中依然不安,快樂都是短暫

愛的初步實踐是理解

某天的夜晚,和兩位朋友吃飯,我一直以為樂觀開朗的她人生很順遂,當晚才得知求學時期歷經感情波折,了解自己好像缺少了什麼。爾後常出席教會活動,看到許多幸福的情侶或夫妻,很羨幕,原本對感情和婚姻持負面看法的她,漸漸心境有了轉變,開始有一套生活與經營感情的哲學,直到現在有了幸福的家庭。

理解自己的空洞,不急著填補。我明白自己和她有些類似,雖然我並無宗教信仰,我有其他興趣可投入,例如之前學的繪畫以及現在的舞蹈和大提琴,後來常常跑一些有趣的聚會,或是上課認識許多同好,相處甚歡。或許有人會問,這些無法取代感情啊?正因為我理解,情感的需求我只是先空在那裡,那些興趣則是讓我快樂的源頭之一,我不會死硬地說,我不需要感情,但我追求的是沒有感情的時候也要活得愉快。

那天也談到宗教。我坦承地說,對於某些宗教總是強迫他人信仰,感到反感。但後來我選擇理解,因為許多人透過宗教開啟了新生活,或轉變了人生,讓它們迫切地想把這份愛傳出去,所以比較積極。理解之後,就是包容,總不能要我繼續憎恨它,就像許多復仇小說或電影的結局都是這樣:復仇成功的王子,將原本對準殺父仇人喉頭的劍給移開了,王子說,若我殺了你,我就變成和你一樣的人了。

分享出去吧!
Marie馬力
Marie馬力

身兼兩職的自由工作者,自由接案網頁設計,同時協助影音創客數位行銷。目前以架設WordPress網站為主,並為老客戶提供解決方案。偶爾演講與教課。歡迎訊息洽談或來信:mary@marygeek.com

文章: 141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